科學報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關閉
科學通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宇宙

人類首次觀測到的太陽系內與行星有關的天體相撞事件,你瞭解嗎?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318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根據赫歇爾太空天文臺的最新研究,20年前,一顆大型彗星在木星周圍散佈,將水帶進了木星的大氣層。

1994年6月,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21個碎片撞擊木星一事,震驚了全世界的天文學家。科學家預測了該撞擊並提前將天文臺對準了木星。小望遠鏡甚至可以看到彗星留下的黑色斑點。但顯然這些並非碰撞的唯一影響,赫歇爾的紅外攝像機顯示,彗星衝過大氣層撞擊的南半球所含的水是北半球的兩到三倍。此外,水也集中在高海拔地區,分佈在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留下痕跡的不同地點附近。

人類首次觀測到的太陽系內與行星有關的天體相撞事件,你瞭解嗎?

朱諾號於8月5日飛往木星。艾倫·沃爾特斯(awaltersphoto)

研究人員承認:「這些水可能來自於撞擊木星的星際塵埃,就像“持續的雨」一樣。”但若真的如同研究人員所宣告的那樣,科學家們預計這些水將會均勻分佈,並被過濾到較低的海拔。

研究人員說:「木星冰冷的衛星也位於錯誤的位置,將水送到了這個巨大的行星上。」

人類首次觀測到的太陽系內與行星有關的天體相撞事件,你瞭解嗎?

「木星內部水上升的可能性因為水無法穿透木星平流層和雲層之間的“冷阱」。”研究人員又補充道。

法國波爾多天體物理實驗室負責這項研究的領導Thibault Cavalie講:「根據我們的模型,同溫層中多達95%的水是由彗星撞擊造成的。」

1994年的這張圖片中可以看到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8個撞擊點(來源:哈勃太空望遠鏡)

儘管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在懷疑木星上的水來自彗星——歐洲航天局的紅外太空觀測站多年前就觀測到了那裡的水——但這些新的觀測結果為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效應提供了更為直接的證據。研究結果發表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上。赫歇爾的發現為未來幾年計劃進行的兩次木星觀測任務提供了更多素材。

美國宇航局的「朱諾」號宇宙飛船於2016年抵達木星,其首要目標是弄清木星大氣中有多少水。此外,歐洲航天局的木星冰衛星探測器(JUICE)計劃於2022年發射。歐洲航天局表示「它將更詳細地繪製木星大氣成分的分佈圖。」

amocity
amocity

  


人類首次觀測到的太陽系內與行星有關的天體相撞事件,你瞭解嗎?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藝術圖(圖源:網路)

人類首次觀測到的太陽系內與行星有關的天體相撞事件,你瞭解嗎?

起飛的朱諾號(來源:universetoday)

雖然歐洲航天局沒有將這一發現與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形成的聯絡起來,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在地球歷史的早期,是彗星將液體送到了我們的星球上。但另一些人認為是火山岩釋放出的氣體增加了地表的水分。

傳統理論認為,冰在太陽系形成之初就存在,現在我們知道許多行星上都有某種形式上的水,例如,去年在水星的北極和有機物。火星似乎在遠古時期就充滿了水,科學家發現的一條巨大的地下溝渠就是證據。在火星的兩極有冰凍的水,好奇號和勇氣號探測器在過去都發現了地表有流動水的證據,外太陽系也有它的水,包括在所有四個大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和各種衛星上(以冰的形式),甚至一些系外行星的大氣中也有水蒸氣。

人類首次觀測到的太陽系內與行星有關的天體相撞事件,你瞭解嗎?

表面光滑的木衛二表面佈滿了鐵鏽色的裂縫,暗示著地下海洋的存在。(來源:Ted Stryk)

「太陽系外的四大行星的大氣中都有水,但它們關於獲得水的方式有四種可能情況。」 Cavalie補充道。「對於木星來說,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很明顯是目前為止最主要的來源,即使其他外部來源可能也有貢獻。」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正式命名為D/1993 F2)是一顆在1992年7月分裂並在1994年7月與木星相撞的彗星,這是第一次直接觀測到太陽系外物體的碰撞。這顆彗星引起了大眾媒體的巨大反響,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密切關注著這顆彗星。這次碰撞提供了有關木星的新資訊,並強調了木星在減少太陽系內部空間碎片方面可能發揮的作用。

amocity
amocity

  


人類首次觀測到的太陽系內與行星有關的天體相撞事件,你瞭解嗎?

1993年,天文學家卡羅琳、尤金·m·蘇梅克和大衛·列維發現了這顆彗星。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是被木星捕獲的,當時正在環繞木星執行,它位於3月24日的晚上,由加州帕洛瑪天文臺46釐米(18英寸)施密特望遠鏡拍攝,這是觀察到的第一顆環繞行星執行的彗星,可能在20-30年前被木星捕獲。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translate: 司錚昊

author: universetoda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絡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