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報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關閉
科學通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60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840-日本上下為難

作者:大福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九一八事件後,日本佔領東北,完成了踏上大陸的第一步。

此時的日本,有兩個可供選擇的擴張方向:一者是陸軍所堅持的北上進攻蘇聯,奪取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另一者則如海軍所堅持南下攻略東南亞地區。

對於當時貧弱的中國,向西擴張是肯定的

但北有蘇聯,南有英美,向南還是向北真是個難題

(顏色參考現代日本和俄羅斯版圖)▼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amocity
amocity

  


正如日本陸海軍所有的爭端一樣,這場爭論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難以達成共識。而大本營則對陸軍的觀點比較欣賞,因為一旦「北上」,不光可以避免和英美的衝突,甚至還能利用他們對蘇聯的厭惡,也可以掠奪西伯利亞豐富的資源以戰養戰,不失為一條可選之路。

日軍對俄國遠東地區並不陌生

在俄內戰期間就曾出兵西伯利亞打擊紅軍

何況比到東南亞的距離還近一些

(圖:Shobido&Co/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但為什麼最終日本還是放棄了北上之路,選擇了南下與英美死磕呢?

註定失敗的妥協

日俄矛盾由來已久。

甲午戰後,沙俄聯合德國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又與清朝簽訂《中俄密約》打算修建一條借道吉林、黑龍江通往海參崴的鐵路,即後來所稱的「中東路」,同時還要劃出一片地區以方便鐵路的修建和日後管理。沙俄在這一地區內享有全權,這實際上將鐵路變為沙俄在東北勢力擴張的工具。

amocity
amocity

  


兩國協定由私人公司修建運營而非沙俄政府

不過擔任出資方和管理方的銀行背後站的依舊是沙俄

歷時6年,在1903年建成通車

(圖:SMU Central University Libraries)▼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東省鐵路管理局

這個名稱倒是大清最後的倔強了

差點就叫滿洲鐵路了

(圖片:SMU Central University Libraries)▼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這對於同樣圖謀不軌的日本來說無疑是絆腳石。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後被迫將中東路的南段出售給日本,形成了沙俄在北日本在南的局面。

在那個鐵路蓬勃發展的年代

路權與主權息息相關

日俄兩國瓜分東北鐵路其實就是在瓜分東北主權▼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後來,蘇聯取代了沙俄,自然也繼承了在中東路的權益。少帥張學良雖一度想收回中東路,可惜實力不濟,一場大敗下來反倒讓蘇聯鞏固了在中東路的權益。

東北易幟之後,少帥自認背靠國民政府

強行收回中東鐵路,卻引得斯大林出兵報復

(蘇聯紅軍收繳東北軍旗幟)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為了打擊蘇聯,日本把自己的侵略行為包裝成了西方喜聞樂見的「反對共產主義」,西方國家(主要是英國)自然樂於縱容日本在東北擴張勢力以牽制蘇聯。在英國的推動下,國際聯盟對日本在我國的侵略行為敷衍了事,袖手旁觀。

包裝只不過是為侵略爭取較好的外部環境

有無共產主義都不妨礙日本的侵略腳步▼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摸清楚西方國家的態度後,日本膽子就大了許多,先是扶持了傀儡偽滿洲國,接著不斷排擠蘇聯勢力。

九一八事變後,國聯倒是也調查了

還發布報告書,要求日本歸還東北

但日本不予理會,直接退出國聯..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為了給國內工業化建設爭取時間,蘇聯對此一忍再忍,對日軍的軍事行動採取「不干涉措施」。偽滿洲國建立後,蘇聯也同意在中東路轄區內懸掛偽滿國旗,並將原國民政府所有的份額交於偽滿一方。

1932年,偽滿國成立

中東鐵路改名為北滿鐵路,由俄獨佔改為滿蘇合營

(掛起了北滿鐵路旗幟)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偽滿洲國各省與中東鐵路▼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但日本依然步步緊逼,於1932-1933年間在中東路北段挑起多次事故,造成蘇聯一方56人死亡和數百萬盧布的損失。

在此情況下,蘇聯依然選擇繼續出讓中東鐵路,繼續對日妥協。1935年,日本以1.4億日元的「售價」加上3000萬日元的遣散費獲得了中東路的全部權益,蘇聯全面退出了我國東北地區。

日本人設「滿洲國鐵路總局」,管理其侵略區的鐵路

最初只能控制中東路的南半部分

「收購成功」後就完全控制了東北地區的鐵路系統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這些退讓不光侵害了我國主權,也沒有給蘇聯帶來千盼萬盼的互不侵犯條約,反倒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武裝衝突

1936年,日本確定了「南北並進戰略」,蘇聯對日妥協已經走向了死衚衕。所幸蘇聯比英法的聰明之處在於,它知道妥協得不到的,也許可以在戰場上得到。

我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蘇聯公開譴責日本的侵略行為,並大力支援我國抗戰,不僅為國民政府提供數億美元貸款以購買軍火,還派遣軍事顧問和航空志願隊協助抗擊日軍。

蘇聯航空志願隊在南京和武漢的會戰中

透過精湛的飛行技術抵禦日軍的空域攻擊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蘇聯的行為無疑激怒了日本,其國內「北上」的呼聲越來越高。軍方部分人士甚至想來一場「有限戰爭」,試探「北上」的可能性。

雙方都未必不想動手,但都在等合適的時機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雙方的邊境衝突在1938年達到了臨界點。

當年7月,發生了「松島事件」,蘇聯邊防軍在張鼓峰地區擊斃了化妝成朝鮮人刺探情報的日本松島伍長。日本當即以此為藉口要求蘇聯撤出張鼓峰地區,被拒絕後直接派兵佔領了張鼓峰和臨近的沙草峰,並向蘇聯方向推進了4公里(不過很快撤回張鼓峰),此後又擊退了蘇軍第一次反擊。

8月之前,日軍在張鼓峰的衝突中佔據了上風

但這是建立在蘇軍未大量出兵的情況下

後來即使不惜自殺式肉搏,也難敵蘇維埃的人海和炮火了

(藝術作品 圖:Miyoshi Todoriki )▼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不過日本的好運也到此為止了,吃了虧的蘇聯下定決心要把場子找回來。幾天時間裡,蘇聯在張鼓峰集結了兩萬多人,配備了三百多門火炮、兩百多輛坦克以及兩百多架飛機,決心給予日軍致命一擊。

雖然蘇聯之前一直在對日出讓利益

但不代表戰力就遜於日本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反觀日本,在張鼓峰僅有兵力六千多人,也沒有坦克和飛機,實力遠遜於蘇軍。

8月6日,在炮火的掩護下,蘇軍再次發動反攻,兇猛的炮火與空軍轟炸摧毀了日軍的工事和炮兵陣地,僅僅三天,蘇軍就全面佔領日軍陣地,不甘心失敗的日軍妄圖發動反攻,卻也為蘇軍擊退。

在8月的第一週,蘇軍運用大量的飛機和航空兵

對日軍的防禦工事進行毀滅式轟炸,拿下戰局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日軍將這次失敗原因歸咎於衝突地點選得不好,而不是實力的差距,並得出結論:此後對蘇作戰應該選擇相對偏僻、蘇聯補給比較困難的地區進攻。由此日本軍方在1938年秋天制定了新的作戰計劃,將「北上」主攻方向轉到了「滿蒙邊境」。

滿蒙交界處的敖包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此後日軍大力加強邊境兵力,恰好蘇聯「大清洗」逐漸擴大至軍隊,大批指揮官被槍斃或撤職,一時間軍心動搖,不少軍官甚至叛逃到日軍。

這讓日本覺得機會來了。加上他們剛和德國、義大利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正是要在盟友面前顯擺一下實力的時候,日本便精心制定了一個佔領蘇聯遠東地區的計劃,同時加強在東北的軍備。

1936年德日就曾簽訂過反共反蘇的協定

1939年又加入了義大利,偽滿等

也標誌著軸心國的初步形成

(圖:https://www.reddit.com/)▼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萬事俱備,只欠一根導火索,日蘇矛盾即可全面爆發。

1939年5月11日,外蒙軍隊和偽滿軍隊在諾門罕地區發生衝突,隨後日軍在空軍配合下驅逐了這些外蒙軍隊,之後又以優勢兵力對蘇蒙聯軍發起進攻。

日軍對於外蒙軍隊的挑釁意在試圖破防蘇聯

畢竟老大哥不可能不保護這個重要的小弟

(諾門罕戰役中蒙古士兵)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開戰之初,日軍騎兵奇襲外蒙軍司令部擊斃外蒙軍指揮官,但隨即陷入蘇聯坦克的包圍,上演了一出騎兵打坦克的鬧劇,只能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

自打日本軍事行動一開始,斯大林便敏銳地意識到這正是展現實力,教訓一下日本的好機會,於是一方面派朱可夫指揮戰鬥,一方面按照朱可夫的要求向前線大幅增兵。

和朱可夫並肩作戰的蒙古軍將領

正是被稱為「蒙古的斯大林」的喬巴山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諾門罕戰爭期間,朱可夫將軍和士兵在一起▼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這期間日軍趁蘇聯援軍未到,以自己精銳的坦克師團為主力,於7月發動了兩次攻擊,奈何其裝備的坦克比之蘇聯數量少且落後,兩次進攻均被蘇聯擊退。

蘇聯坦克參戰諾門罕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8月蘇聯援軍趕到,在諾門罕的蘇蒙聯軍已接近6萬人,且無論火炮還是坦克、飛機數量都已經超過了日本。8月20日,準備妥當的蘇聯軍隊發動反攻,由空軍轟炸和大規模炮擊拉開序幕,接著分為南、北、中三路包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的日軍。

經過數日的戰鬥後,蘇聯幾乎全殲參戰日軍,取得了最終勝利。

成功把紅旗插到哈拉哈河上▼

amocity
amocity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被迫南下

諾門罕一戰,日軍損失達兩萬餘關東軍精銳,北方戰略大傷元氣。

屋漏偏逢連夜雨,8月底,慘敗的日本又得到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的訊息,日本頓時感覺自己被盟友出賣了,只能不甘心地和蘇聯簽訂停戰協定,承諾「蒙古人民共和國領土邊界神聖不可侵犯」。

雖然蘇德雙方並不是真正的想要「互不侵犯」

只是在瓜分波蘭上達成了共識

但這個時效頗短的協定卻讓當時戰敗的日本心慌不已

(圖:聯邦檔案館)▼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雖說蘇聯損失也不小,不過這一戰還是讓日本深刻體會到了實力的差距。除了武器的差距外,蘇聯多兵種配合作戰的方式也結結實實地給日本上了一課。

但最讓日本震驚的莫過於蘇聯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

紅軍的文化娛樂也沒落下▼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本來,日本在諾門罕具有補給優勢,這裡離蘇聯最近的火車站有750公里,但離日本一面最近的火車站才200公里,而且日本一側的道路情況要明顯好於蘇聯一側。但蘇聯不僅在短時間內調集了大量部隊,還保證了補給充足,反倒是日本一方出現了彈藥不足的情況。

前線實力,後線補給都不太行的日軍

似乎註定了成為紅軍的手下敗將

(圖:https://rus-from-tallin.livejournal.com/)▼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此外,戰時日本對蘇聯搞細菌戰,在水源裡下毒,提前獲悉的蘇聯直接從後方鋪設管道解決飲用水問題,反倒是不少日軍士兵誤飲河水中毒了。

諾門罕一戰後,蘇聯還不斷加強遠東的防禦,其總兵力已經達到了日本關東軍的2.5倍,飛機數量則達到了關東軍的4倍,實力之強大讓日本震驚。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盟友也不一定靠得住,日本不得不考慮放棄「北上」轉而尋求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在邊界衝突之前,蘇聯一直致力於工業化發展

軍事能力方面已經完全不同於羸弱的沙俄時代

這巨大的體量差異,日本已經無法逾越▼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1940年10月,日本正式向蘇聯提出了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請求。不過,蘇聯認為日本如果不願意歸還其在日俄戰爭中所攫取的庫頁島南部權益,是難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至多簽訂一個《中立條約》。另外,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會給外界一種兩國結盟的錯覺,這是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

於是次年3月,雙方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互相承認在滿蒙的勢力範圍並承諾對方與第三方開戰時將保持中立。

蘇日中立條約的簽訂是雙方對侵略第三方的允許

更是蘇聯對於日本侵略中國的「書面默許」

抗日戰爭自此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

(圖:Николай Сидорович Власик)▼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但若想只靠一紙條約就保證平安無事也未免過於天真了,此後雙方仍然在邊境保有龐大兵力以防不備。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立刻召開會議討論。一想到蘇軍將大量西調,日本又開始蠢蠢欲動,德國也向日本發出了共同攻擊蘇聯的邀請。日本陸軍方面遂於7月釋出了針對蘇聯的「關東軍特別大演習動員令」,大有配合德軍直搗黃龍之勢。

即使不能保證日本會在遠東開戰

德國還是等不及要發動巴巴羅薩了

畢竟,時間是站在蘇聯這一邊的

(德軍越過蘇維埃國家的邊界)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可由於忌憚蘇軍的實力,日本軍方表示,只有蘇聯遠東兵力減少一半以上,或者蘇聯遷都於烏拉爾地區才有信心對蘇開戰。但直到1941年底,遠東蘇軍都沒有大規模西調,仍然駐紮有80萬兵力,較之日軍仍具有優勢。

德軍在對蘇作戰前期確實勢如破竹

但並未能攻下莫斯科,之後就是紅軍的反擊了

日軍對蘇的野心並沒有機會實現..

(1941年11月7日紅場閱兵)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此時英美的石油禁運政策已然使日本石油儲備告急,最多可供使用兩年。日本沒有信心戰勝龐大的蘇軍,只能幻想趁著英國忙於歐戰且美國防備空虛之際,南下東南亞掠奪資源維持戰爭機器。

幾番權衡之下,日本決定放棄在1941年解決北方問題的企圖,轉而專心解決南方問題,「北守南進」戰略就此確立。

日本陸軍組建南方遠征軍開展南方作戰

東南亞的老牌帝國果然不堪一擊..

(圖:wiki)▼

日本,上下為難 | 地球知識局

從「南北並進」到「北守南進」,日本戰略方向轉變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資源枯竭、不信任德國等等,但蘇聯的實力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讓日本深刻意識到了自己和蘇聯國力的差距,更沒有戰勝蘇聯的信心,最終才鋌而走險選擇南下,去面對一個更加強大的敵人。

參考文獻:

1. 簡論 1935 -1945 年日本與蘇聯的關係 王春良

2. 簡論 1923 —1935 年日本與蘇聯的關係 王春良

3. 重新審視《蘇日中立條約》下的蘇日關係 吳偉

4. 戰時蘇聯對日中立政策研究 崔建平

5. 二戰時期能源問題對日本戰略決策的影響 胡樂凱 宋永林

6. 蘇聯與中國抗日戰爭 喬有露 彭玉龍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