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的高溫現象今年尤為顯著,多個區域的氣溫飆升至40攝氏度以上,這樣的極端天氣不禁讓人憂慮:若此趨勢持續,盛夏時節是否會再次刷新我們的認知邊界?
的確,這股不尋常的熱浪席卷全球,各地發展進程中的氣候挑戰愈發凸顯,對人類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需要深刻反思的警鐘。氣候變化可能在未來以更加肆無忌憚的方式演進,其潛在影響不容小覷,甚至可能是致命性的。此言非虛,全球高溫事件頻發,已有人類因高溫而喪生的悲劇發生,這絕非玩笑之談。
數據顯示,全球高溫紀錄正被不斷刷新,連續12個月打破歷史同期最高溫紀錄,這一現象令人震驚。單月高溫記錄同樣不容樂觀,諸如印度多地氣溫連續數日超過45攝氏度,最高氣溫逼近50攝氏度;
美國遭遇超過45攝氏度的高溫,內華達州更是創下了48.3攝氏度的歷史新高,且高溫出現時間比往年提前了兩周左右。而我國也未能幸免,大規模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天氣頻發,如河北安國最高氣溫達42.3攝氏度,突破歷史極值,河北元氏、正定等地氣象站記錄的最高氣溫也紛紛超過40攝氏度。
熱浪已成為常態而非罕見現象,依據6月的高溫發展趨勢,今年6月極有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聯合國此前的警告——「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經到來」——如今看來,這一預言正逐步成為現實。
若僅將這一現象視為區域性高溫,或許尚可寬慰,但事實是,全球各國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受高溫侵襲,這表明高溫現象已具有普遍性。因此,有觀點預測2024年可能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相較於2023年,熱浪將更加洶湧,因為高溫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一系列數據表明,全球變暖將持續加劇,高溫事件將更加頻繁且強度更高。歷史上百年一遇的高溫過程,在未來可能縮短至20年或30年一遇,這意味著高溫事件的頻率將顯著增加。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周兵指出,類似2022年南方持續79天的高溫過程的歷史重現期可能快速縮短,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信號。
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有人或許會問,地球不是即將迎來降溫嗎?確實,有觀點指出拉尼娜現象即將回歸,有望為地球帶來短暫的「冷卻效應」。我國已確認厄爾尼諾現象消失,其對地球的升溫效應已成過往。然而,短期內的高溫現象仍受其部分影響,同時全球變暖、大氣環流異常等因素亦不可忽視。
預計拉尼娜現象將在夏季後期發展,部分機構甚至預測其可能在6月便顯現端倪。拉尼娜現象帶來的夏季熱帶季風槽偏西偏北,台風生成偏少,北方降水易偏多,秋季則可能出現秋汛。盡管拉尼娜現象能為地球帶來一時的涼爽,但這僅是短期效應,無法逆轉全球變暖的長期趨勢。上一個「罕見三重拉尼娜」事件也未能使地球降溫,因此我們不能寄希望於拉尼娜現象來解決全球變暖問題。
需要警惕的是,拉尼娜現象雖然能帶來短暫的涼爽,但同樣可能引發極端氣候事件。因此,我們必須做好准備,面對可能更加極端的天氣變化。全球變暖已導致熱浪更加猛烈,寒潮更加刺骨,氣候呈現出兩個極端的發展態勢。
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認識到其對人類社會的災難性影響。6月初,印度因高溫導致供水供電緊張,200餘人因高溫喪生,這一悲劇再次凸顯了氣候變化的致命後果。然而,更大的災難可能尚未降臨。隨著氣候變化的不斷加劇,地球的臨界點正面臨崩潰的邊緣。
科學家在2023年底發出警告,地球正面臨五大災難性生態臨界點,包括格陵蘭島冰蓋的消亡、南極洲冰架的全面崩塌、永久凍土層的大範圍融化、溫暖水域中珊瑚礁的死亡以及北大西洋大氣環流的崩潰。更令人擔憂的是,到2030年代,可能還將有三個臨界點被突破,包括紅樹林、海草草甸以及北方高緯度地區森林的大規模消亡。一旦這些氣候臨界點全面崩塌,將帶來不可逆轉的災難性後果。
因此,全球變暖引發的危機已迫在眉睫,人類必須立即采取行動以改變氣候變化的軌跡。否則,最終受害的將是人類自身。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化已成為當務之急,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有望逆轉這一趨勢,守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而應積極應對,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