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陸南z19:40中小學教師
目標:
(1)能夠準確繪製水迴圈示意圖,把握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掌握水迴圈的過程,區分水迴圈的型別。
(2)結合例項,把握水迴圈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掌握水迴圈的地理意義
(3)結合例項,理解人類活動對水迴圈的影響,增強珍惜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樹立人類活動與水迴圈的人地協調觀。
一、水迴圈的過程及型別
(1)水迴圈的概念、環節及成因
1,概念:水迴圈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透過蒸發(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等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2,環節:蒸發(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等。
3,成因
①內因:水在常溫和常壓條件下存在「固、液、氣」三態變化。
②外因:太陽輻射和重力能為水迴圈提供能量和動力。
(2)水迴圈的型別
水迴圈示意
根據發生的空間範圍分類:海陸間迴圈、陸地內迴圈、海上內迴圈。
1,海陸間迴圈
發生領域:海洋與陸地之間。
主要環節: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
作用:又稱大迴圈,是最重要的迴圈。促使陸地上的水不斷得到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
例證:長江參與了地表徑流環節,夏季風參與了水汽輸送環節。
2,陸地內迴圈
發生領域:陸地和陸地上空之間。
主要環節:蒸發(植物蒸騰)、降水
作用:迴圈水量少,補給陸地水的水量很少,但對水資源的更新也有一定的作用。
例證: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3,海上內迴圈
發生領域: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間。
主要環節:蒸發、降水
作用:迴圈水量最大,對全球熱量平衡有重要作用。
例證:發生在海洋上的暴風雨,如未在陸地登陸的颱風。
(3)水迴圈的過程
水迴圈示意圖
注意:水迴圈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海洋上空的水汽只有一小部分被輸送到大陸上空;參與海上內迴圈的水量最多。
(1)陸地內迴圈不只發生在內流區域,外流區域既有海陸間迴圈也有陸地內迴圈。
(2)海洋同時參與海陸間迴圈和海上內迴圈。
(3)海陸間迴圈中的水汽輸送是雙向的,但是從海洋輸往陸地的水量更大。
(4)人類活動透過影響水迴圈的徑流輸送和水汽輸送等環節來影響水迴圈。
方法技巧:一、三看法判斷水迴圈的型別
一看發生的領域:位於海洋、陸地還是海洋與陸地之間;
二看水迴圈的環節:海陸間迴圈參與的環節最多,陸地內迴圈比海上內迴圈多植物蒸騰這一環節;
三看參與水量的多少:海上內迴圈參與水量最多陸地內迴圈參與水量最少。
二、簡圖表示水迴圈的型別
圖中1,2,3,4組成海陸間迴圈;3,5組成陸地內迴圈;1,6組成海上內迴圈。
知識連結: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與物理學中的蒸發過程不同,蒸騰作用不僅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還受植物本身的調節和控制,因此是一種複雜的生理過程。
三、根據水體的來龍去脈分析水迴圈的環節和過程
就某一水體而言,可以從來源(收入)和去向(支出)的角度分析。例如,陸地水的主要來源是大氣降水,支出包括蒸發(蒸騰)、地表徑流和下滲。在一段時期內,降水量是一定的,在蒸發(蒸騰)量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如果地表徑流增多,則下滲減少(地下徑流減少),反之,如果下滲增多,則地表徑流減少。
二、水迴圈的地理意義
(1)水迴圈的地理意義
1,維持全球水量平衡:在一定時期內,全球的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
2,促進水體更新:在水迴圈過程中,水體的運動、轉化、使各種水體處於不斷更新的狀態。
3,不斷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透過水汽輸送,海洋不斷向陸地補充淡水,地表徑流源源不斷地向海洋輸送大量的泥沙、有機物和無機鹽類,水迴圈是海陸間聯絡的主要紐帶;水迴圈對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能起到吸收、轉化和傳輸的作用,緩解了不同緯度地區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4,不斷塑造地表形態:水迴圈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迴圈運動,流水作用可以塑造各種地貌。
5,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生態:水迴圈與大氣環流、洋流的共同作用會影響全球的氣候,進而影響全球的生態平衡。
(2)從水迴圈的角度看淡水資源短缺額原因
1,人類過度用水,超過了水體的更新速度,導致水源性缺水。
2,水資源遭受汙染,導致水質性缺水。
方法技巧:用水迴圈的原理解釋地理問題
(1)沼澤地的形成——「來水多,去水少」
(2)內流河斷流的成因——「來水少,去水多」
考點點撥
一:水迴圈的環節
一般情況下,海陸間迴圈主要有五個環節(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 滲、徑流),海上內迴圈和陸地內迴圈主要有兩個環節(蒸發、降水)。但海 陸間迴圈、陸地內迴圈、海上內迴圈都可能發生水汽輸送,只不過海洋上空 向陸地上空的水汽輸送是最主要的輸送方向。徑流在海陸間迴圈、陸地內 迴圈都存在。分析水迴圈環節時要分清空間區域和箭頭方向,一般箭頭向 上為蒸發,箭頭向下為降水。
二:區分水迴圈型別的方法
(1)聯絡的圈層不同:海陸間迴圈和陸地內迴圈涉及四個圈層,而海上內迴圈不涉及岩石圈。
(2)海陸間迴圈的區域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而其他兩種水迴圈的區域則只有陸地或海洋。陸地上外流區域的水體,既參與陸地內迴圈,又參與海陸間迴圈。
(3)過程和環節不同:海陸間迴圈的環節最多、最全,而其他兩種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是蒸發和降水。海上內迴圈不存在下滲環節。
(4)參與的水量不同:海上內迴圈參與的水量最大,陸地內迴圈參與的水量最小。
三、水迴圈的意義
(1)聯絡傳輸作用:水迴圈是聯絡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紐帶,並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的轉換和傳輸。
(2)遷移交換作用:促使自然界物質的遷移和能量的轉換。
(3)平衡更新作用:使地球的各種水體不斷更新,維持全球水量的動態平衡。
(4)改變塑造作用:水迴圈是塑造地表形態的重要力量。
(5)調節影響作用:調節全球的水熱狀況,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生態。
教材深度拓展:
一、人類活動對水迴圈的影響
(1)改變地表徑流——最主要的影響方式
人類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填河改陸、圍湖造田等一系列針對河流、湖泊的活動極大地改變了地表徑流的自然分佈狀態。城市地面硬化使降雨時地表徑流增加,形成城市內澇。
修建水庫
硬化路面
調水工程
(2)影響地下徑流
人類對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區域性地區的地下工程建設都不可避免地對地下徑流產生影響。如雨季對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鐵路的修建破壞地質結構,改變地下水的滲流方向等。
(3)影響區域性地區大氣降水,如人工增雨等。
(4)影響蒸發,如植樹造林、修建水庫可以增加區域性地區的水汽供應量。
(5)影響下滲,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壞、植樹造林等都會影響地表水的下滲。
人工降雨
開採地下水
植樹造林
修建梯田
二、陸地水體的相互補給關係
(1)陸地水體型別及其補給關係
陸地水體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型別,它們之間的補給關係如下圖所示:
(2)河流的補給型別
河流因其流經地區的氣候、地形和地質等條件存在差異,其補給型別和特點也存在差異。
1,雨水補給
補給時間:多雨季節
主要影響因素:降水的多少、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我國主要分佈區:普遍,尤以東部季風區最為典型
徑流量季節變化示意圖
2,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
補給時間:春季
主要影響因素:氣溫高低、積雪儲量、地形狀況
我國主要分佈區:東北地區
徑流量季節變化示意圖
3,永久性積雪和冰川融水補給
補給時間:主要在夏季
主要影響因素:太陽輻射、氣溫變化、積雪和冰川儲量
我國主要分佈區:西北和青藏高原區
徑流量季節變化示意圖
4,湖泊水補給
補給時間:河流源頭處的湖泊全年補給;其他湖泊水位高於河流水位時補給
主要影響因素:湖泊水位與河流水位的高低
我國主要分佈區:普遍
5,地下水補給
補給時間:地下水位高於河流水位時
主要影響因素:地下水位與河流水位的高低關係
我國主要分佈區:普遍
徑流量季節變化示意圖
三、河流補給型別判斷
一條河流往往有多種補給形式,判斷其最主要的補給形式主要是分析流量的變化特點
(1)河流徑流量隨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大氣降水補給
1,熱帶雨林氣候區、溫帶海洋氣候區:全年補給;流量大,徑流量季節變化小。
2,季風氣候區:當地夏季(夏雨)補給;夏訊。徑流量季節變化大。
3,熱帶草原氣候區:當地夏季(溼季)補給;徑流量季節變化大。
4,地中海氣候區:當地冬季(冬雨)補給;冬汛,徑流量季節變化大。
(2)河流徑流量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或永久性積雪和冰川融水補給
1,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春季氣溫回升——春汛——河流徑流量年際變化較小,季節變化較大。
2,永久性積雪和冰川融水補給:夏季氣溫最高——夏汛(冬季氣溫在0℃以下,河流出現斷流)——河流徑流量小,徑流量年際變化較小,季節變化較大。
(3)河流徑流量穩定—一地下水或湖泊水補給
1,中下游地區的湖泊水補給:對湖泊以下河段起到調節作用,延緩並削減洪峰,與河流水可以相互補給。
2,地下水補給:河流穩定且可靠的補給來源,與河流水有互補作用。
防錯辨析:一、外流區域只有海陸間迴圈一種型別?
錯誤。水迴圈按照發生的領域分為陸地內迴圈、海陸間迴圈、海上內迴圈,外流區域範圍指供給外流河水源的區域,主要是陸地區域,因此,外流區域也存在陸地上的陸地內迴圈。
二、水迴圈可以使陸地上的水資源得以更新,因而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錯誤。不同水體的自然更新週期不同。水迴圈使水資源不斷更新,但是不同的水體以不同的週期自然更新,因此,在一定的空間與時間範圍內,淡水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類使用水資源超過其更新週期,就會導致水資源短缺;或者水資源遭到汙染,也會導致水資源短缺。#水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