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土地沙漠化在我國的西北內陸地區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事實性問題。這個事實性的突出特點在於土地沙漠化的態勢一旦形成便不可逆轉,反而是隻會越來越嚴重。
其次就是治理的過程非常之困難、非常之持續。沒個十年八載的,土地沙漠化的問題是看不到成效的。而為了治理土地沙漠化,我國在這方面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先是派出了一眾治沙的專家團隊去實地考察和分析土地沙漠化的成因,然後再根據專家團隊的綜合分析報告來進行解決方案的可行評估。只有評估透過以後才可以進入到施行階段。
可以說,這種實地勘測的調查取證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因為要想有效治理風沙化、鹽堿化就一定要去實地檢視。但土地沙漠化的形成原因又非常複雜,是多種綜合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
不過還是有一個比較統一的高屋建瓴性的指導性綱領存在,那便是: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意思就是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實事求是則是要尊重自然規律。
所以西北地區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探索之路首當其衝要穩固水土,其次是促進生態自然環境的恢復。像內蒙古地區的引黃河水入沙就是促進恢復,其成效顯著:內蒙沙化正不斷減弱。
穩固水土是第一步
前已提及,對於土地沙漠化的治理首先要做的就是穩固水土。因為土地沙漠化的本質就是土壤抵禦不了風力的侵蝕,而沙隨風起。而要想使得土壤可以抵禦風力侵蝕就要種植作物。
比如植株、樹木等等。種植作物的原因是讓其可以一方面穩固土壤,為土壤提供水分;另一方面則是和土壤一起,以地下根系的發達作用力來同風力形成有效抗衡。
說白了,這就像一個拔河比賽一樣。風力侵蝕強,那麼土壤就會有被風沙化的危險;反之則是風沙化的程度越來越輕。所以穩固水土必須要放在首要位置。我國也正是這麼做的。
只不過在前期的時候走了不少彎路:比如說將土地沙漠化嚴重肆虐區域裡存活下來的植物當成是穩固水土最好的作物;僅僅只是依靠地下水這個自然水源來發力而不去尋求外來水源。
前者當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土地沙漠化程度,因為能夠存活並不代表可以穩固水土和起到效用。所以在大量種植這些作物之,土地的承載力就更差了。後者則是等待時間較為漫長。
穩固水土的多種手段
一眾專家團隊們在發現大量種植這些作物反而適得其反之後,便開始仔細研究和尋找對於環境承載力影響程度較少和穩固水土作用又大的植物,並且在時間的發展中擴大了範圍。
這裡的意思是在說,只要可以穩固土壤,那麼水分的流失也可以得到有效遏制。這其實實際上是將穩固水土分成了兩步走:第一步是要穩固土壤發揮土壤的作用;第二步才是保持水分。
其實這樣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土壤本來就有保持水分的作用,如果貪功冒進、急功近利的話,那麼土地沙漠化的治理功效便沒有那麼大。如果一步一步按步驟來,就可以成功。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成功治理也從事實上證明了這一點:比如分割塊狀的草格網狀治理辦法和後來的光伏發電裝置治理辦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土地沙漠化的嚴重程度。
並且使其得以朝著十分利好的方向前進。值得一提的是,光伏發電本來與土地沙漠化治理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光伏發電建立在利用當地自然地理條件之上,但後來發現其可以穩固水土。
引外來水源入沙地
對付土地沙漠化不僅要穩固水土,更要想方設法去促進當地自然環境的恢復。怎麼個促進辦法呢?當然是要解決水分流失下所映照的水分不足的問題。換句話說,水分足了也就好了。
只不過水分要想足單靠自然環境是不行的,因為持續時間太過悠久。中間可能會出現一些意外情況使得土地沙漠化的治理過程朝著更糟糕的態勢進發。故而才有引入外來水源一說。
在我國內蒙古的一些土地沙漠化極為嚴重的地區,專家團隊已經在穩固水土的治理過程上深耕多年。同時也顯現了一些積極成效,可是這個成效還要持續擴大化才行,不然可能會倒回。
誰也不想讓之前的努力以及一番心血白白浪費,所以專家團隊便開始了研究尋找外來水源來擴大水分的迴圈的辦法。隨後便有了引黃河水入沙的解決辦法。我們都知道黃河是地上河。
每年漲潮時會在地上形成龐大而洶湧的水勢,這種水勢是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所不能阻擋的。而且黃河漲水時會使得大量的上游地理環境的泥沙衝擊到中下游地區。
對於黃河氾濫這一突出問題來說,怎樣減少其發洪水的頻率和治理中下游沉積的泥沙便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可是黃河水太多可以引入到缺水的地方,這樣就算是一拍即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