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報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關閉
科學通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宇宙

交配時間最長的物種是什麼?人類為何不能像它們那樣?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5131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探討自然界中的生物,除了讚歎其生存策略的巧妙和捕食技術的高超外,另一個焦點便是它們的繁殖活動。這些基本行為構成了野生生物的生存核心。

交配時間最長的物種是什麼?人類為何不能像它們那樣?

在廣袤的生物圈中,脊椎動物群體顯示出較高的進化水平,他們多采取有性繁殖的方式;與此相反,在無脊椎動物界,眾多成員依舊保持著無性繁殖這一古老的繁衍方式。

無性繁殖沒有涉及性別的互動,因此不存在交配時長的問題。而在有性繁殖的生物中,交配時間的長短則大相徑庭;

某些生物的交配彷彿計時賽,快速結束,就像「閃電」一樣。而其他生物的交配過程則顯得漫長而持久,我們戲稱為「持久者」。

在自然界,「持久者」的代表並非少數,比如我們熟悉的狗,以及馬達加斯加的馬島縞狸和澳大利亞的暗袋鼩等;

交配時間最長的物種是什麼?人類為何不能像它們那樣?

狗的特性我們頗為了解,它們進化出了一種在自然界中獨一無二的交配方式,雌雄雙方背靠背地鎖在一起,持續時間可達半小時以上。如果在此期間試圖強行分離,將會給雄狗帶來巨大的疼痛和心理壓力。

馬島縞狸,外表與狐狸相似,但它們並非犬科動物,而是屬於靈貓科。這種小巧的食肉動物全長僅有70公分左右,主要在夜間活動,以小型動物、鳥類和昆蟲為食。

儘管它們體積小,卻性格兇猛,這是因為它們是純肉食性動物。每年的繁殖季節,雌雄個體會共同守護一塊領地,形成短暫的伴侶關係,而到了次年的繁殖季節,伴侶便會更換。

它們的交配過程也是持久戰,可以持續8小時,堪稱胎盤哺乳動物中之最。

交配時間最長的物種是什麼?人類為何不能像它們那樣?

amocity
amocity

  


暗袋鼩有兩種,分別生活在澳洲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它們是沒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即有袋類。澳洲的大地上,幾乎都是這些擁有育兒袋的生物;

包括袋鼠、袋狼、袋狸、袋熊和袋貂等,似乎每種生物都驕傲地以自己的袋子在澳洲生存。

約1.4億年前,有袋類哺乳動物與我們這些無袋哺乳動物擁有共同的祖先。隨著大陸漂移,有袋類動物在澳洲和美洲的一些地區得以保留;

交配時間最長的物種是什麼?人類為何不能像它們那樣?

而在其他大陸,有袋類動物在漫長的歷史中被更先進、更兇猛的無袋類哺乳動物所獵食而幾乎滅絕。

現在你若前往澳洲,就會發現那裡的有袋類動物相對溫和,即使是食肉動物,總體上顯得有些笨拙。例如,兔子這樣的動物就能在澳洲造成生態破壞,而沒有哪種食肉動物能夠控制它們。

但在繁殖方面,有袋類動物表現出驚人的狂熱,許多都屬於「持久者」,其中暗袋鼩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這種生物的雄性在夏季進入繁殖期,持續時間約2至3周。繁殖期間,雄性體內的激素水平激增,如同被魔法控制,瘋狂尋找雌性以繁衍後代。

交配時間最長的物種是什麼?人類為何不能像它們那樣?

在此期間,它們會放棄進食和休息,甚至可以放棄生命,單次交配時間可達14小時,為哺乳動物界之最。

amocity
amocity

  


更為驚人的是,只要雄性還有一口氣,它就會繼續尋找雌性繁殖,直至精疲力竭而死。每年夏季,成年雄性的數量會銳減,暗袋鼩的總數量下降一半。

這種行為背後的機制是雄性透過犧牲自己,為雌性和後代騰出生存空間和資源,從而實現對種群數量的自我調控,讓生物學家既驚歎又困擾。

交配時間最長的物種是什麼?人類為何不能像它們那樣?

在過去,雄性的這種行為不會對暗袋鼩的整體數量造成太大影響,新生個體迅速補充了種群。但如今,隨著環境變化、汙染和棲息地破壞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加上它們固有的習性,暗袋鼩種群已陷入了瀕危狀態。

交配時間最長的物種是什麼?人類為何不能像它們那樣?

在探討「佔坑俠」的自然界地位之後,讓我們轉向速度的極致——「閃電俠」的世界。

非洲大草原上隨處可見「閃電俠」的身影,諸如獅、虎、鹿、象等,它們以秒和分鐘作為競爭的基礎,這便是大自然的常態。

然而,動物之間為何在時間上存在差異?

交配時間最長的物種是什麼?人類為何不能像它們那樣?

必須明白,動物所擁有的時間長短並非自己選擇的結果,而是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繁殖策略,這被銘刻在它們的基因深處。因此,人類亦應遵循此自然法則,不逆天而為。(提及人類,稍後將有解釋。)

amocity
amocity

  


時間的長短各有利弊。持久的優點在於提升每次嘗試的成功機率,確保了對領地的控制權,對於後代的繁衍極為有利。

交配時間最長的物種是什麼?人類為何不能像它們那樣?

但弊端在於,野外環境中的危險性大增,特別是對那些獨自生活的動物來說。長時間的活動,加上注意力的分散,使得它們更易成為天敵的目標。

因此,「佔坑俠」通常生活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非洲草原上時刻充滿著危險,「佔坑俠」還傾向於群居。

而「閃電俠」的優勢則在於其靈活性和高機動性,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交配,即便單次成功率較低,依靠次數的累積也能彌補。

「閃電俠」們生活在危險四伏的環境中,即便是群居的獅子也不能倖免。

那麼,人類與它們有何不同?

或許你心存疑惑,認為人類屬於群居生物,生活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之中,應當歸類為「佔坑俠」,但實際上,人類卻是典型的「閃電俠」。

不論是人類還是類人猿,皆屬於這一範疇。

交配時間最長的物種是什麼?人類為何不能像它們那樣?

《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到,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交配時間屬於較短之列,平均不足3分鐘。

正因如此,人類作為「閃電俠」,加之一夫一妻制的形成與發展,導致在進化過程中,某些生殖骨骼消失。

那麼,人類為何成為「閃電俠」?

答案其實很簡單,人類僅在10萬年前走出非洲大陸,過上相對較為安寧的生活不過數百萬年的時間,然而在非洲的數百萬年進化過程中,「閃電」的特性早已融入我們的基因。

因此,人類應接受自身的「閃電俠」本質,無需刻意改變。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