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一位留蘇的青年軍官學成回國。在北京,他把從蘇聯帶回來的一份武器資料,鄭重地交給了炮兵科學研究院的鄭民達同志。
不久,一個代號為J-203的專案上馬,賀龍元帥稱讚:應該給這個小東西喊萬歲!
70年代之前,解放軍步兵班的反坦克武器主要是仿製自蘇聯rpg-2的56式40毫米火箭筒,簡稱「老40」或者「老40火」。它的直射距離只有100米,威力一般,而且引信也不是很可靠,需要安裝防滑帽。長期以來,科研部門一直想對它做改進,但效果卻不太理想。
情況開始改變,是從蘇聯留學回國的曹剛川帶回rpg-7的資料後開始的。炮院的鄭民達等科研骨幹,對這種火箭筒仔細論證後認為,蘇聯人搞出來的新火箭筒價值很高。它採用無後坐力炮發射火箭增程彈,射程是老火箭筒的三倍,破甲威力也大幅提升。
炮院立刻決定:仿製!專案代號J230。
對RPG-7的仿製型號,大家一般都稱「新40」。樣品拿出來後,1964年新40在北京做了一次彙報表演,效果非常好。賀龍在現場高興地稱讚道:這麼一個小東西能打坦克,還能打300米,應該喊萬歲!
然而,軍工部門卻對新40是否投產,有著不同意見,很多人反對上馬新火箭筒,他們主要兩條理由:一、老40已經非常成熟,工藝效能好,應該繼續改進。二、新40結構複雜,加工難度高,射擊精度也不穩定。
總之,一些生產部門認為,與其冒風險仿製,不如改動老產品更穩妥。
但作戰部隊卻被“新40“的效能吸引,射程300米的誘惑太大。這意味著,戰士們發射火箭筒的風險成倍降低。面對爭議專案組決定,對老40繼續改進,對新40也繼續仿製,兩條腿走路。
當時,對老40的改動主要是借鑑Rpg7,儘量增大射程的同時,保證精度不下滑。為此,科研部門把火箭增程彈改成純火箭。這樣一改,原本300米的射程下降到了150米,但火箭彈的飛行更穩定了。等於是犧牲了一半的射程,換來了相對穩定的精度。這就是後來人稱的「老40改」。
有了老40改,很多人都覺得新40可以下馬了,畢竟就算射程再遠,精度不行也毫無意義。為了取得科學的資料,J-203專案組在瀋陽軍區做了一次試驗,從一個連的每個班中挑選出一名老40火箭筒手,簡單培訓後,直接操作新40對200米外的活動靶標進行射擊,結果是:63發50中,命中率達到了79%。
有了這次實驗的結果,時任炮兵副司令孔從洲堅決支援「新40」不能下馬,要和「老40改」並行研製,部隊要擇優錄取。
在兩款火箭筒的競爭中,「老40改」曾經一度領先,生產出了數萬具火箭筒和上百萬發火箭彈。但不幸的是,在部隊使用中,「老40改」發生了幾次炸膛事故,讓勝利的天平最終傾向了「新40」。
1970年8月10日,新40正式設計定型,命名為:1969年式40毫米火箭筒。
在70年代蘇聯巨大的裝甲部隊陰影下,我國爭分奪秒,在各地分別建設了六個火箭筒工廠,尤其是在距離蘇聯較近的新疆、甘肅和吉林,搶進度建了三個廠,迅速形成了年產2萬具火箭筒和42萬發火箭彈的產能。不久,解放軍幾乎每個步兵班都裝備上了69式火箭筒。
在後續的生產中,科研單位還不斷進行改進,又分別定型了兩種新式火箭彈,破甲威力分別達到了150毫米和180毫米,還具備了對付複合式裝甲的能力。
從1970年起,新40火成為解放軍步兵部隊的反坦克利器,它不但大量裝備我軍,還出口國外,在世界很多熱點地區都能看到它的身影。